1.本技术涉及卫星接收天线的种卫整装置的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是星接线姿涉及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卫星接收天线收集由卫星传来的收天微弱信号,并尽可能去除杂讯。态调大多数天线通常是种卫整装置的制作抛物面状的,也有一些多焦点天线是星接线姿由球面和抛物面组合而成。卫星信号通过抛物面天线的收天反射后集中到它的焦点处。
3.卫星变更轨道时,态调为了不影响卫星接收天线对信号的种卫整装置的制作收集,需要调节卫星接收天线的星接线姿角度。对于移动式的收天卫星接收天线,通常是态调工作人员手动对卫星接收天线的角度进行调整。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种卫整装置的制作发明人认为:对于位置较高的星接线姿卫星接收天线,需要工作人员利用脚手架等工具攀爬至卫星接收天线的收天位置处,再对卫星接收天线的角度进行调整,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工作人员不便对位置较高的卫星接收天线的角度进行调整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包括底座、安装柱及接收器,所述安装柱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的顶端转动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远离所述安装柱的侧面与所述接收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安装柱内转动安装有水平设置的驱动杆及竖直设置的连接杆,所述驱动杆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驱动杆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锥齿轮一,所述连接杆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与所述锥齿轮一相互啮合的锥齿轮二,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固定有第三齿轮,所述安装柱的外周面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内转动安装有与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啮合的内齿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安装柱,可对接收器的朝向进行调整;转动内齿圈,内齿圈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通过移动杆带动锥齿轮二转动,锥齿轮二带动锥齿轮一转动,锥齿轮一通过驱动杆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使转动块转动,从而对接收器的仰角进行调整,工作人员在安装柱的底端就能够对接收器的角度进行调整,操作方便。
9.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插设所述安装柱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柱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第四齿轮,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转动安装有与所述第四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的顶面开设有方槽,所述底座的顶面开设有移动槽,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移动槽沿竖向滑移安装有插设在所述方槽内的移动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移动块,移动块通过方槽带动第五齿轮转动,第五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第四齿轮带动安装柱转动,从而对接收器的朝向进行调整。
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面开设有若干个限制槽,所述限制槽沿所述第五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移动块的顶端固定有水平块,所述水平块的底面固定有可插设在所述限制槽内的限位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接收器的朝向进行调整时,将限位杆向上移动并脱离限制槽,以便于转动移动块;调整完毕后,将限位杆插设在限制槽内,使接收器的朝向不变。
13.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底面固定有磁块一,所述容纳腔的内底面固定有可与所述磁块一相吸合的磁块二。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插设在限制槽内时,磁块一和磁块二相吸合,从而减少移动块向上移动的可能性,使限位杆不易脱离限制槽。
15.优选的,所述安装柱的外周面开设有承接槽,所述安装柱通过所述承接槽沿竖向滑移安装有承接块,所述承接块的侧面铰接有承接杆,所述承接杆远离所述承接块的一端与所述接收器的底部铰接,所述承接块的侧面开设有插槽,所述承接块通过所述插槽沿自身长度方向滑移安装有插块,所述承接槽的内壁开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插接槽,所述插块可插设在所述插接槽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接收器的仰角进行调整时,承接块沿竖向移动,调整完毕后,将插块插设在相对应的插接槽内,从而对承接块与安装柱进行固定,承接杆可对接收器提供支撑作用。
17.优选的,所述承接块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插槽相连通的推动槽,所述承接块通过所述推动槽沿竖向滑移安装有推动块,所述推动块的顶面设置有斜面一,所述插块远离所述安装柱的侧面设置有可与所述斜面一相抵接的斜面二;所述安装柱的外周套设有推动环,所述推动环的顶面可与所述推动块的底面相抵接,所述底座的顶面转动安装有驱动螺杆,所述驱动螺杆与所述推动环螺纹传动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带动推动环向上移动,推动环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推动环可推动推动块向上移动,推动块通过斜面一和斜面二相抵接,从而推动插块朝向靠近安装柱的方向移动并插设在插接槽内。
19.优选的,所述插块的侧面固定有复位块,所述插槽的内壁开设有复位槽,所述复位块通过所述复位槽沿所述承接块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承接块滑移连接,所述复位块的侧面固定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远离所述复位块的一端与所述复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动块的侧面固定有滑块,所述推动槽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通过所述滑槽沿竖向与所述承接块滑移连接,所述滑块的底面固定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底端与所述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推动环向下移动,推动块在弹簧二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插块在弹簧一的弹力作用下朝向远离安装柱的方向移动,使得插块脱离插接槽。
21.优选的,所述驱动螺杆的外周面套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驱动螺杆螺纹传动配合,所述定位块的侧面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通过所述定位槽沿自身长度方向滑移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侧面固定有弹簧三,所述弹簧三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动环的外周面开设有若干个限位槽,所述限位块
可插设在所述限位槽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接收器的角度及推动环的位置调整完毕后,转动定位块,使定位块移动至内齿圈的位置处,限位块在弹簧三的弹力作用下插设在相对应的限位槽内,从而对驱动螺杆及内齿圈进行限制。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转动安装柱,可对接收器的朝向进行调整;转动内齿圈,内齿圈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通过移动杆带动锥齿轮二转动,锥齿轮二带动锥齿轮一转动,锥齿轮一通过驱动杆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使转动块转动,从而对接收器的仰角进行调整,工作人员在安装柱的底端就能够对接收器的角度进行调整,操作方便;
25.2.接收器的仰角进行调整时,承接块沿竖向移动,调整完毕后,将插块插设在相对应的插接槽内,从而对承接块与安装柱进行固定,承接杆可对接收器提供支撑作用;
26.3.转动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带动推动环向上移动,推动环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推动环可推动推动块向上移动,推动块通过斜面一和斜面二相抵接,从而推动插块朝向靠近安装柱的方向移动并插设在插接槽内。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中底座及安装柱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中承接块的剖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中定位块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1、底座;11、安装柱;12、接收器;13、安装槽;14、转动轴;15、转动块;16、容纳腔;17、四齿轮;18、第五齿轮;19、方槽;2、移动块;21、移动槽;22、磁块一;23、磁块二;24、水平块;25、限位杆;26、限制槽;3、驱动杆;31、连接杆;32、第一齿轮;33、第二齿轮;34、锥齿轮一;35、锥齿轮二;36、第三齿轮;37、让位槽;38、内齿圈;4、承接块;41、承接槽;42、承接杆;43、插块;44、插槽;45、插接槽;46、复位块;47、复位槽;48、弹簧一;49、斜面二;5、推动块;51、推动槽;52、滑块;53、滑槽;54、弹簧二;55、斜面一;56、推动环;57、限位槽;6、驱动螺杆;61、定位块;62、定位槽;63、限位块;64、弹簧三;65、卡槽;66、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参照图1和图2,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包括底座1、安装柱11及接收器12,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插设安装柱11的安装槽13,安装柱11与底座1转动连接。安装柱11的顶端转动安装有转动轴14,转动轴14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转动块15,转动块15远离安装柱11的侧面与接收器12固定连接。
34.参照图2,底座1内设置有容纳腔16,容纳腔16内转动安装有相互啮合的第四齿轮17与第五齿轮18,第四齿轮17套设固定于安装柱11的外周面。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移动槽21,底座1通过移动槽21沿竖向滑移安装有移动块2。第五齿轮18的顶面开设有用于插设移动块2的方槽19,移动块2可带动第五齿轮18转动。移动块2的底面固定有磁块一22,容纳腔16的内底面固定有可与磁块一22相吸合的磁块二23。移动块2的顶端固定有水平块24,水平
块24的底面固定有限位杆25。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若干个限制槽26,若干个限制槽26沿第五齿轮18的周向等间距设置,限位杆25可插设在限制槽26内。
35.参照图2,安装柱11内转动安装有水平设置的驱动杆3及竖直设置的连接杆31,驱动杆3与转动轴14相互平行。转动轴14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第一齿轮32,驱动杆3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与第一齿轮32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33。驱动杆3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锥齿轮一34,连接杆31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与锥齿轮一34相互啮合的锥齿轮二35。连接杆31的外周面套设固定有第三齿轮36,安装柱11的外周面开设有让位槽37,让位槽37内转动安装有与第三齿轮36相互啮合的内齿圈38。
36.参照图2和图3,安装柱11的外周面开设有承接槽41,安装柱11通过承接槽41沿竖向滑移安装有承接块4,承接块4为燕尾块。承接块4远离安装柱11的侧面铰接有承接杆42,承接杆42远离承接块4的一端与接收器12的底部相铰接。承接块4靠近安装柱11的侧面开设有插槽44,承接块4通过插槽44沿自身长度方向滑移安装有插块43。插块43的侧面固定有复位块46,插槽44的内壁开设有复位槽47,复位块46通过复位槽47沿承接块4的长度方向与承接块4滑移连接。复位块46的侧面固定有弹簧一48,弹簧一48远离复位块46的一端与复位槽47的内壁固定连接。承接槽41的内壁开设有若干个插接槽45,若干个插接槽45沿竖向等间距设置,插块43可插设在插接槽45内。
37.参照图2和图3,承接块4的底面开设有与插槽44相连通的推动槽51,承接块4通过推动槽51沿竖向滑移安装有推动块5。推动块5的侧面固定有滑块52,推动槽51的内壁开设有滑槽53,滑块52通过滑槽53沿竖向与承接块4滑移连接。滑块52的底面固定有弹簧二54,弹簧二54的底端与滑槽53的内壁固定连接。推动块5的顶面设置有斜面一55,插块43远离安装柱11的侧面设置有可与斜面一55相抵接的斜面二49。
38.参照图2和图4,安装柱11的外周套设有推动环56,推动环56的顶面可与推动块5的底面相抵接。底座1的顶面转动安装有穿过推动环56的驱动螺杆6,驱动螺杆6与推动环56螺纹传动配合。驱动螺杆6的外周面套设有定位块61,定位块61与驱动螺杆6螺纹传动配合。定位块61的侧面均开设有定位槽62,定位块61通过定位槽62沿自身长度方向滑移安装有限位块63。限位块63的侧面固定有弹簧三64,弹簧三64远离限位块63的一端与定位槽62的内壁固定连接。推动环56的外周面开设有若干个限位槽57,若干个限位槽57沿推动环56的周向等间距设置,限位块63可插设在限位槽57内。定位块61的顶面开设有与定位槽62相连通的卡槽65,限位块63的顶面固定有穿过卡槽65的卡块66,卡块66通过卡槽65沿定位块61的长度方向与定位块61滑移连接。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卫星接收天线姿态调整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将移动块2向上移动,使限位杆25脱离限制槽26,转动移动块2,移动块2带动第五齿轮18转动,第五齿轮18带动第四齿轮17转动,第四齿轮17带动安装柱11转动,从而对接收器12的朝向进行调整,调整完毕后,将限位杆25插设在限制槽26内;转动内齿圈38,内齿圈38带动第三齿轮36转动,第三齿轮36通过驱动杆3、锥齿轮一34、锥齿轮二35及第二齿轮33,带动第一齿轮32转动,齿第一齿轮32通过转动轴14对接收器12的仰角进行调节;调整完毕后,转动驱动螺杆6,驱动螺杆6带动推动环56向上移动,推动环56推动推动块5向上移动,推动块5通过斜面一55和斜面二49相抵接,推动插块43朝向靠近安装柱11的方向移动,插块43插设在插接槽45内;转动定位块61,使定位块61移动至内齿圈38的高度,使限位块63插设在相对应的限位槽57内,从而
限制驱动螺杆6及内齿圈38的转动。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