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套筒灌浆缺陷修复的组合式补浆管的制作方法-澳门金沙电子游戏_澳门金沙游戏官网_澳门金沙平台开户

文档序号:34131600发布日期:2023-05-29阅读:92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种用组合作方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套筒灌浆缺陷修复的于套组合式补浆管。


背景技术:

2.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筒灌构件的浆缺浆管可靠连接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陷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钢筋连接形式。为确保连接钢筋有效锚固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复的法套筒内部灌浆料须填充饱满。式补但是种用组合作方,受构件加工精度、于套现场施工水平等因素影响,筒灌套筒内部可能出现漏浆、浆缺浆管少灌的陷修情况。若套筒内部灌浆不饱满,复的法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将达不到预期性能,式补带来安全隐患。种用组合作方如何对套筒灌浆缺陷进行补灌整治,己成为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焦点,迫切希望能够解决。
3.在对套筒灌浆缺陷进行补灌整治时,由于套筒内部往往处于半空半满的状态,因此只能从出浆孔进行单孔补灌。从出浆孔进行单孔补灌的原理是,灌浆料是在自重作用下沿着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之间的补浆间隙往下流淌填充灌浆缺陷,灌浆缺陷内的空气通过补浆管与出浆孔之间的剩余间隙排出,当灌浆料充满整个灌浆缺陷后从出浆孔溢出,完成补浆。但在补灌修复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补浆速度过快或补浆间隙利用不合理,出现浆料提前回涌的现象,在还没有补满之前浆料就从出浆孔溢出,让现场施工人员误以为补灌已满,提前结束补浆,最终导致补灌失败。对于补浆间隙利用不合理导致的浆料回涌现象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4.1、补浆管的出料端过于抵近连接钢筋,没有把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之间的补浆间隙利用好,导致注入的灌浆料往下流动的速度下降,灌浆料在套筒出浆口处聚集后涌出出浆口,提前从出浆孔溢出。
5.2、补浆管的出料端未进入补浆间隙,还留在套筒出浆孔内。注入浆料时,部分灌浆料从出浆孔往前流入补浆间隙,进而往下流向灌浆缺陷内,另有部分灌浆料从出浆孔往后回流,导致灌浆料从出浆孔提前溢出。
6.如何合理利用补浆间隙以确保补浆质量,关键是补浆管出料端在补浆前的位置设定和补浆过程中的位置保持。现有的补浆管主要采用塑料软管,补浆前先将出料端直接抵住连接钢筋,通过刻度尺辅助测读往外拔出合适的距离,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出料端的位置设定问题,但操作繁琐。对于补浆过程中出料端的位置保持问题,使用塑料软管则完全无法解决:由于市场上的塑料软管在出厂时为盘卷存放,存在一定的初始弧度,即使在补浆前设定好出料端位置,补浆过程中塑料软管也会在浆料推进压力作用下由弯变直,使得原本已设定好位置的出料端产生移位并抵近连接钢筋,进而导致浆料提前回涌。
7.对应补浆过程中出料端的位置保持问题,也可尝试采用硬质管作为补浆管。但是,采用硬质管又会带来补浆管与补浆机的注浆筒连接不便的问题。鉴于实际工程中楼面不平整、底部接缝实际厚度有差异等因素,各套筒的出浆孔道距楼面的高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当补浆管为硬质管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出浆孔道高度调整补浆机的放置高度,否则补浆管
就无法与补浆机的注浆筒进行连接,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利于补浆作业的开展。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用于套筒灌浆缺陷修复的组合式补浆管,易于在补浆前以及补浆过程中控制出料端位置,确保套筒补灌修复的效果,并且易于连接安装。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套筒灌浆缺陷修复的组合式补浆管,包括刚性细杆和塑料软管,所述塑料软管沿其长度方向被划分为固定段和柔性段,所述柔性段的端部用于连接补浆器,所述固定段端部为出料端,所述刚性细杆与固定段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刚性细杆与固定段配合形成刚性段,所述刚性细杆位于出料端一侧的端部设置为弯折段,所述弯折段的弯折起点位于出料端的后方,所述弯折段的弯折终点位于出料端的前方。
10.进一步的,所述弯折终点与出料端的水平距离为大于0.5倍的补浆间隙且小于1倍的补浆间隙;补浆间隙为出浆孔道一侧的套筒内壁至连接钢筋朝向出浆孔道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
11.进一步的,所述弯折终点与出料端的水平距离为0.8-0.9倍的补浆间隙。
12.进一步的,所述刚性细杆的外径小于等于3mm。
13.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软管的内径不小于5mm,外径不大于8mm。
14.进一步的,所述刚性细杆与塑料软管之间采用透明胶带粘接固定。
15.进一步的,所述弯折段的弯折终点上设置有导向弯钩。
16.进一步的,所述刚性细杆位于柔性段的一端与管状手持块连接,所述塑料软管穿过管状手持块设置。
17.进一步的,所述管状手持块上设置有弯折限位槽,所述刚性细杆从管状手持块内部穿过并折弯形成c型卡部,c型卡部设置在弯折限位槽内。
18.进一步的,所述管状手持块与塑料软管之间设置有填充物。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1、止挡部的设置巧妙地解决了补浆前出料端的位置设定问题,使得出料端位于最佳的补浆位置,充分利用了套筒内壁与连接钢筋之间的补浆间隙。
21.2、刚性细杆与塑料软管轴向合并连接的部分形成组合式补浆管的刚性段,刚性段的设置解决了补浆过程中出料端的位置保持问题,有效防止浆料的提前回涌。
22.3、单独塑料软管的部分形成组合式补浆管的柔性段,柔性段能够容纳一定的出浆孔道高度偏差,便于与补浆机的注浆筒进行连接,提高补浆效率。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带有手持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中手持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9.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套筒灌浆缺陷修复的组合式补浆管的一实施例,包括刚性细杆1和塑料软管2,塑料软管沿其长度方向被划分为固定段3和柔性段4,柔性段的端部用于连接补浆器,固定段端部为出料端,刚性细杆与固定段的表面固定连接,刚性细杆与固定段配合形成刚性段111,刚性段用于伸入出浆管内,具有刚性,不易弯折,刚性细杆位于出料端一侧的端部设置为弯折段5,弯折段的设置能够将刚性细杆与出料端分离,出料端排出的浆料不会顺着刚性细杆流动,避免浆料补浆时无法及时下流,弯折段的弯折起点位于出料端的后方,弯折段的弯折终点位于出料端的前方,弯折段用于与套筒内的连接钢筋抵触,起到限位作用,限位后,保证塑料软的出料端与连接钢筋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便于补浆出浆。具体的,弯折终点与出料端的水平距离为0.8-0.9倍的补浆间隙,保证浆料流入缺陷内时,减少浆料与套筒内壁和连接钢筋的接触,保证浆料往下流动的速度,从而提高修复品质,补浆间隙为出浆孔道112一侧的套筒内壁至连接钢筋113朝向出浆孔道一侧的表面之间的区域。
30.使用时,手持刚性段靠近柔性段一侧的端部,将刚性段从出浆孔道伸入,直至弯折段与连接钢筋表面抵触,刚性段无法在向前移动,随后将柔性段与补浆器连接,当然也可以在刚性段伸入前就将柔性段与补浆器连接,完成后,手持刚性段,保持抵触的位置不变,随后进行补浆,在此位置补浆,即可满足浆料始终能够直接落入缺陷内,操作简单可靠。
31.上述的刚性细杆的外径小于等于3mm,塑料软管的内径不小于5mm,外径不大于8mm,满足现有出浆孔道尺寸的使用。刚性细杆与塑料软管之间采用透明胶带6粘接固定,制备简单,操作便捷,并且塑料软管替换方便,使用成本极低。
32.由于弯折段为翘起结构,为了减少在伸入时穿插的不顺畅,在弯折终点上设置有导向弯钩,导向弯钩朝下,且具有圆弧角,在收到阻碍时,通过圆弧角将力分开,弯折段被挤压下行,从而达到避让的效果,提高操作便捷性。
33.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刚性细杆位于柔性段的一端与管状手持块7连接,塑料软管穿过管状手持块设置,管状手持块便于扶持,操作省力稳定。其中,管状手持块上设置有弯折限位槽8,刚性细杆从管状手持块内部穿过并折弯形成c型卡部9,c型卡部设置在弯折限位槽内,安装时,将刚性细杆和塑料软管均穿过管状手持块的孔洞,随后将刚性细杆端部沿着弯折限位槽进行手动弯折并压入弯折限位槽内,操作简单,完成后即可实现固定,也便于拆卸回收利用。还在管状手持块与塑料软管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可以是橡皮泥等,材质不会对塑料软管造成过度挤压,并且易于获得,成本低,填充后,管状手持块与塑料软管之间的一体效果好,便于操作。
34.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
技术分类